|
明明是表扬孩子,他怎么一点不领情?时间:2022-05-30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扰:学了一些育儿知识之后,明白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评,会让孩子过度自卑。 于是,便尝试不时地夸奖一下孩子:“今天好棒哦!”“宝贝真厉害!”…… 结果,孩子却似乎一点都不领情,不但没有接收到鼓舞和激烈,还表现很不自在,一脸质疑。 家长一脸懵:怎么表扬还不爱听了呢?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表扬孩子这件事。 1.对表扬,不自在 其实,对表扬感觉不自在的人挺多的。 越是在青春期需要自我确认的时候,对表扬的这种不自在就越强烈。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,明明希望获得认可,确认自身的价值,怎么真正被人表扬的时候,却又别扭起来? 从表面来看,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: ①因为不习惯,所以不自在。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,讲究的是谦虚,改正。那句“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,这句话,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。 而在我们的理解里,表扬=骄傲。 诸如,一夸,就飘起来了,就不知天高地厚了。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 作为家长,对于表扬孩子,是非常谨慎的,小心翼翼地,从不随便说出口。 因而,大部分孩子,习惯听到的,其实是父母的批评。 “今天又迟到了。” “今天做事又拖拖拉拉,吃个饭都要叫半天。” “你看你这房间乱得,好像猪窝一样,也不收拾一下!” 突然,某一天,听到父母和颜悦色地来一句:“今天宝贝好棒,好乖哦。”大约会浑身起鸡皮疙瘩,吓出一身冷汗。 俗话说:“事出反常必有妖。”孩子自然也就别扭了起来。 ②孩子觉得自己不配 其实这个原因,说起来有些令人心酸。 大部分自卑的孩子,心里非常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、赞扬,但在他们内心深处,又坚定地相信自己太差,不配得到表扬。 也就是说,当父母开口表扬他们的时候,他们是心虚的,没有底气的。 在他们眼中,大约只有那些,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,又开朗,又懂事的孩子,才配得到肯定。 毕竟,父母的口头禅是:“你看看***多优秀,你怎么不跟别人学习一下!” 又是突然某一天,父母突然欣赏起自己来,自然莫名地觉得自己承担不起。 成语里“受宠若惊”这个词,很形象。 习惯被宠爱的孩子,自然一点不会吃惊。而难得受到垂青的孩子,面对宠爱,大约会惊吓大过惊喜。 2除上面两个原因之外,往深处分析,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。 ①表扬中,可能被孩子解读出压力 这一点听起来是否有些不可思议,接受表扬还有压力了?夸你还有负担了? 对于某些孩子而言,还真有。 他们的内心活动是:“有人夸奖我了,我下次要做得更好,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。” 这在孩子面对老师的夸张时,尤为明显。 老师说:“这次表现不错,进步很大,下次继续努力。” 原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,在孩子听来,是既高兴,又忧愁: 高兴的是老师终于看到自己,认可自己了; 忧愁的是,自己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,不然就对不起老师的信任。 你看,无形中,给自己套上厚厚的压力。 而老师的本意,只是做一个简单的鼓励,谁都知道,成绩不是做火箭,每次都能往上涨。 某些时候,为了摆脱这层压力,孩子们可能会选择宁愿不要被关注,不要被表扬。 ②被评价的不自在 很多时候,我们表扬一个人,都会习惯性地用一些评价性的词语:“你做得真不错。”“你这次表现真好。” 这样一来,表扬,就跟评价,等同起来。 而评价本身,是带着审视、判断的含义的,你可能会得到好的评价,也可能会收到坏的评价。等待评价的过程,就会显得很煎熬。 打个比方,作为成年人,我们交给老板一个方案,等待这老板给一个评价:“好”“不好”“很差”,无论哪一个,在收到回复之前,我们都会感觉到焦虑、忐忑。 好像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,要决定给自己画个圈,还是画个叉。 我们希望得到好的评价,又害怕获得差的评价,退一步讲,这次我获得了好的评价,怎么能保证下次一定不会挨批评? 总而言之,越想越复杂,心底也就本能地生出了抗拒。 ③不喜欢成为焦点 看电视、电影的时候,人人都想当主角,希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。 而实际上,成为主角和焦点,可能是一把双刃剑,不是人人都习惯和喜欢的。 成为焦点,意味着你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外界的关注,你吃饭的动作、刷牙的姿势,都可能会暴露在众人眼前。 每个人都拿着放大镜看你。 与之相对的,是成为小透明,没人注意,会有失落。但却又相对安全,做好做不好,也没人注意。 这时候,一旦听到表扬,感觉立马就变了。就像影视剧里,突然一束光打在了一个没有台词的配角身上,这时候他可能正在挖鼻孔。 他自然是一愣,进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 3.究竟要表达什么? 说了那么多,大家可能会觉得,我是要劝大家不要经常表扬孩子,顺其自然,让孩子轻松、自在地成长。 还真不是。 我个人还是认为,表扬,对于自我评价还在形成中的孩子,非常有必要。不仅要继续表扬,还需要尽量多表扬。 表扬到孩子不别扭,接受,习惯为止。甚至三天没听到表扬,就浑身不自在,都行。 生活在一个充满认同的环境中,总好过生活在充斥着批评、抨击的环境中。 关键在于,需要注意表扬的方式、方法,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。 4.应该怎么表扬孩子 总结起来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 ①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表扬 表扬,也要做到具体问题,具体分析,这样听起来才真诚、可信,孩子也能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被欣赏。 例如,尽量不要说:“宝贝今天好棒哦!”“宝贝真能干,真不错!” 没有具体的事件支撑,听起来就会像为了表扬而表扬。比较虚。 可以具体地说:“我看到你今天一回到家就开始做作业了,我真高兴。” “我们约定好的上交手机的时间,你准时就交上来了,我觉得很欣慰。” 多点描述,少些评价。 ②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。 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,是更看重结果的。而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后果,便是让很多孩子不敢尝试,害怕失败。 如果我们只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去表扬他。渐渐地他可能就会在自己没有把握的考试上,焦虑、紧张,甚至逃避。 外界的反馈,已经很强调结果和成败了,其实家长可以在过程方面做一个补充。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,能够勇敢的尝试,显然比守着已有的成过,要更酷。 例如:“我看到你这次演讲比赛很紧张,但你还是完整的参加了,这让我很欣赏。” “你休学了很久,很怕回学校,但你还是愿意试试看,这种勇气,让我很佩服。” ③减少“很好”“很棒”这类的表扬 这样的简单的表扬,会让孩子觉得很敷衍,听多了,也就不愿意相信了。 另一个副作用是,总是笼统地告诉孩子:“你很棒!”“你什么都很好!”,可能会让孩子对自身形成一种错误的评价:我什么都很好,我就是最厉害的。 渐渐变得自负、傲慢,失去反思的能力。 ④坚持表扬孩子 表扬这件事,不应该是一个任务,一个形式,对于家长而言,也应当是一个习惯,一个很自然地流露。 换句话说,如果家长都是很刻意的,很别扭地表达孩子,孩子自然就会觉得更别扭、不自在。 把表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,勤加练习。 说不定,父母也会渐渐地发现,原来孩子真的有很多优点呢。 每个孩子内心,都是渴望、期待父母的认可的,之所以表面抵触、抗拒,是基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,让他们无法坦然地接受欣赏。 父母的坚持,终究会让他们相信:他们值得被喜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