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是表扬孩子,他怎么一点不领情?
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,觉得很有探讨价值。
重庆有一位三岁半的小女孩,她的父亲常用“打击式”语言对其进行教育,他认为打击才能知道发奋,所以常对女儿说出: “你真的太笨了!” “你这嘴巴长起,怎么叫人都不会?” 据女儿的妈妈说,去年 9 月孩子上了幼儿园,老师会叫在家复习在幼儿园学过的古诗和英语单词。 老公在家辅导复习两遍,没有背到古诗或读错单词,就要激女儿,说她太笨,啥都学不会。 女儿也很有主见,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回答:“我不笨”,然后老公又说:“那你聪明,就赶快学会啊。” 如此“激将法”,可行吗? 压力与承受能力 我们用一个浅显的比方,来解释这件事。 让你挑100斤的担子,你觉得重,肯定挑起来,健步如飞。 赶紧到目的地,把担子放下来。 这大概就是这位爸爸说的“激将才有动力”的理论依据。 但是,如果给你挑200斤,你会觉得重吗? 当然。 但是让你跑起来,你能跑吗?除非你像关公一般,天生神力。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,能够一步一步地挪,已经很不错了。 这时候你说:“你不是觉得重吗?怎么不跑快点?”估计会招来一顿打。 那再回到题目之中,如果让挑200斤的,是一个还未成年,骨骼发育还没成熟的孩子呢? 你觉得让她挑200斤,能磨练他的意志,让他更有耐力,练得骨骼清奇,将来必成大器吗? 大约有几个天生骨骼清奇的孩子,能够走上这样的道路吧。 大多数的孩子,估计会直接被压断骨头,从此落下残疾。 侥幸健全存活下来了,下次看到那200斤的担子,也会浑身发抖,拔腿就跑吧。 看不见的心理状况 同样的情况,换到心理上,为啥我们就觉得是激励,不管让孩子挑多重的担子,怎么打击他,都没问题呢? 甚至是为他好呢?是好的教育方式呢? 因为心理看不见。 身体上,手断了,脚断了,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,所以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,多大的重量是超出人承受能力的。 心理上的问题不一样,看不见,摸不着。有没有伤害,有没有负面影响,全凭个人判断。 你说他有就有,你说没有,也很难有办法拍张照给你,证明他有。 而几岁的小孩子,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受伤害。 他完全没有话语权呢。 最初的一两次,孩子还能理直气壮地反驳:“我不笨。”“我聪明。”“我可以。” 次数多了,她大概也慢慢在内心认同:爸爸说得对,我真的很笨,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。 进而,渐渐陷入习惯性地自我否定、自我攻击当中。 孩子理解能力的限制 激将法最大的隐患在于:它所表达的意思,都是拐弯抹角,要绕无数个圈,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地的。 而孩子,恰恰是最不擅长走弯路的。 他们的思维简单、直接,非此即彼,父母指哪,他们就打哪,哪懂得绕圈子那一套。 因为小孩子不会想得太多,更不会感受到你是在激励她,她只能体会到你字面的意思: 你说她笨,她就会觉得自己脑子确实不好。 你说她嘴巴长了不会叫人,她就会觉得自己嘴巴确实是有问题的。 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,基本你说什么她信什么。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是基于其认知能力的,孩子能理解的,就是具体的,看得见,摸得着的信息。 就像一个家长分享的例子: 我家小宝不到三岁,有一次我坐着弄手机,小宝突然冲过来打我。 我威胁他说:“小宝,你离爸爸揍你不远了哦。” 他则噔噔噔跑到房间另一头,歪着头说:“现在远了吗?” 孩子认为的“远”是空间距离上的远近,而家长的话里面的“远”是抽象的远。 家长的言下之意是:你要再打我,我就会打你哦,这是大人的逻辑,但孩子根本没有感受到这一层。 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,来进行教育,孩子才能接收到正确的信息。 不要带着成年人的傲慢,拐弯抹角、阴阳怪气地去和孩子说话,说反话、讥讽、开不合适的无聊玩笑。 孩子们,可能全都会当真。 避免双避冲突 什么是“双避冲突”? 我们先讲讲它的亲兄弟“双趋冲突”。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: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”。那么,要是我偏要兼得呢? 鱼也想要,熊掌也想要,不想做选择,不想舍弃任何一个,但是现实又不允许我两个都要,怎么办? 这时候,双趋冲突就出现了。 “双避冲突”,就刚好相反,两个我都不想要。 选鱼觉得刺多,选熊掌是猎杀野生动物,犯法,怎么办? 关键是,还要求你必须选一个,你怎么办? 有可能就直接选择:躺平、摆烂了。 激将法的底层逻辑,是先入为主地假定:即使两个都不喜欢,你也总会选出一条路走。 你不想挨骂,那就认真学习呀。 你不想被人说笨,那就拿出本事来,快快地学会呀。 你不想成绩差,那就拼命、努力呀。 这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。 方法就在问题中 你所看到的问题,可能恰好是孩子解决真正问题的手段。 比如孩子总是不愿意好好做作业和练习,那这种回避行为就是用来解决面对学习时的焦虑和恐惧的。 人人都害怕挫败感和失控感,尤其是孩子,会觉得一切都应该受自己的掌控。 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小的孩子,总是会用抢夺和攻击的方式,去处理和其他孩子的关系。 所以当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任务时,那种强烈的陌生感和失控感,会让孩子本能地想要逃跑。 在这种时候并不是靠威逼利诱能够解决的,毕竟威逼利诱本质上是在让孩子从“挨打挨骂”和“学习的压力”之间做艰难抉择。 孩子说:两个我都不想要。 当学习的压力太大时,不管是威胁还是奖励,其实效果都不够好了。 要消除孩子对学习的陌生感,需要先训练孩子的语言系统,用耐心和陪伴帮孩子克服恐惧和畏难情绪。 而不只是,把注意力放在——“防止孩子逃跑”上。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受挫或受伤时,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、安慰和疗愈,而不是干巴巴来一句“加油,你行的!” 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,并不是一个人在独自探索那一片漆黑的未知世界。 不怕了,好奇和勇气自然就出来了,哪里需要去激呢? 作者简介 周治琼,心理学硕士。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。
我是调解君,世界和我爱着您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