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患本是同根,勿须相煎太急
编者按:这是一篇外科手术医生的文章,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讲述剪不断理还乱的医患关系。篇末,作者发出了直抵人心的呼吁:作为病人,我毫无保留的相信给我治病的医生;作为医生,我也希望患者能全然的信任我。因为我们并肩作战,彼此把后背交给对方,凭的就是这份信任。
早晨第一台手术是诊刮的小手术。照例由一名护士把患者带到手术间,再由手术间的护士接手,帮助患者摆体位,准备手术用物等。但奇怪的是,这个患者进入手术间后,就一直站着不动,不肯上手术床,宛如被石化般。护士着急催促了她两次,她却带着愤怒的语气说道:“你们医院太不像话了,竟然让护士给我做手术!给我叫医生来!” 小护士无端被吼,懵了:“我不是给你做手术的呀!我先给你做准备工作,麻醉师和医生等会就进来了!” 患者这才半信半疑的上了手术床。 术后小护士挺委屈的说起此事,我觉得既好笑又无语。发生这种啼笑皆非的乌龙不知是因为患者的无知,还是大众缺乏对医护人员的基本信任。 医生和护士的分工明确,医生为主,护士为辅,互相协助,互为补充,严格按照执业范围进行临床医疗工作,绝不可能出现护士一手包办手术的事。 可是患者常常因为缺乏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而产生“被害妄想”,认为医生不负责任,不会尽职尽责给我做手术,只想让我多花钱多买药,签字分明是甩锅不负责任。 这就像“邻人遗斧”的故事。某人遗失了斧头,因为怀疑是邻居家的小孩偷的,就觉得这个小孩贼眉鼠眼,越看越像小偷。后来他找回了这把斧头,原来斧头是他自己遗落到后山了,这时再看邻居的小孩就觉得举止正常不像小偷了。 医生就像这个小孩,始终如一初心不改。而看病的人,就像遗失斧头的那个人,因为带着主观成见,对医生的治疗充满质疑,歪曲了眼中的世界,陷入了认知的误区。 有个子宫肌瘤的患者,55岁尚未绝经,子宫增大如孕3个月,需要做子宫全切手术。 她身高一米六,但体重有170斤,腹部脂肪肥厚。根据患者情况,建议她做腹腔镜微创手术,费用稍贵,但创伤小,恢复快。而开腹手术创伤大,排气慢,发生肠粘连风险相对高一些。而且由于她腹部脂肪厚,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也高,很可能出现脂肪液化,需要二期缝合。 她觉得我危言耸听,“医生当然是什么贵就推荐什么,非要做开腹手术。” 术后她果然出现了腹部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,只好延长住院时间,每天伤口换药,一月之后,伤口终于长好了。而整个费用算下来,她并没有省到钱,反而是多吃了一些苦。 她隔壁床的病友,做的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手术,手术时间比她晚一天,但下床比她早,恢复比她快。当病友可以下床溜达漫步的时候,她还躺在床上说一动就扯得伤口痛,坐起来还需要陪人扶。 医生给出的建议,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给出的最佳方案。你不愿意相信,还要在心中揣测医生的用意,最后往往得不偿失。 曾遇到一个患者,卵巢囊实性肿块,完善检查后,不排除卵巢恶性肿瘤,告知其术中需要送快速冰冻切片,如果恶性,手术切除的范围比较广泛,包括子宫和双侧附件、盆腔淋巴结等等。患者一听就炸了:“你把肿块切掉不就行了吗?为什么要切子宫?子宫切了我不就和男人一样了吗?” 患者的丈夫在一旁唯唯诺诺不做声。 我解释了很久,宽慰她说很大可能就是良性肿瘤,切除肿瘤就可以了。但万一是恶性,还是必须扩大手术范围。 第二天,患者仍然对可能切除子宫耿耿于怀,查房时又说:“我周围的人都说子宫不能切,切了容易变老,而且性生活不和谐。医生,我只切肿块,不切子宫。” 我问:“你周围的人是医生吗?” 她摇头:“不是。” “那你为什么要听他们的以讹传讹,却不肯听医生的专业意见?” 她无言以对,却又执拗的说:“我不切子宫。” 其实,切除子宫并不会让人变老,切除卵巢才会。 医生的建议不肯听,却把非专业人员的无知之言当圣旨,着实让人无奈也头痛,因为要花数倍的时间去和她沟通解释劝说,变相的增加了工作时间和内容。 本来,患者只要知道,专业的建议就是最好的。现在很多患者缺乏对医生的信任,想当然的干涉治疗。比如道听途说什么药好,就要求开什么药,你不给她开,她还说你服务态度不好。而他们所听来的药,可能根本就不是药监局备案的正规药。 有位宫颈癌的患者,有多年的糖尿病史,一直口服降糖药,但没有控制饮食,每顿都要吃两大碗饭,说不然没有力气做农活。所以,到我们科室治疗宫颈癌的时候,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: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、糖尿病视网膜病。手术前必须控制好血糖,于是术前准备时间长。术后她恢复很慢,肛门迟迟未排气,用新斯的明后又腹痛如绞。 在我们每次查看的时候,她的女儿都是满腹怨言,诸多不满。给她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时,都是拉长着脸,抱怨住院时间长,住进来后迟迟不做手术,现在这样是不是手术没有做好?说话很难听。 最后主任火了:“你这做女儿的怎么老是在扯后腿?医生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,我们共同对付疾病这个敌人。我们要彼此相信,彼此合作,才能战胜疾病。现在我们医生在尽力帮助你妈妈战胜疾病恢复健康,你却总是猜忌、不合作,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吗?”说得她无言以对,自动噤声了。后来,她开始改变态度,全力配合。 患者出院时,不止手术后恢复得很好,而且血糖也控制得也很理想了。 曾经在微博看过一个纪录视频,一位心梗的病人,医生在手术室里惊心动魄的抢救,家属却在外面拍打手术室的门,甚至想要强行闯进手术室。当救治结束,打开门,家属一拥而进,对着医生大呼小叫骂骂咧咧,直到看见安然无恙的患者,这才安静了。 不敢想象,如果这位患者抢救失败,参与抢救的医生们会怎么样。 不知从何时起,医患之间开始相互防备,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。本该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疾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,如今却变得彼此提防,彼此消耗,那么结果就只能是疾病便坐收渔翁之利了。 患者不相信医生给予的最佳治疗方案,医生也趋于保守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对于患者,这并不是好事。 患者之所以不信任,我想,更多的是源于对医学知识无知的恐惧。因为把身体和性命托付于医生,而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,所以不能不担心,不得不谨慎。取得患者的信任,我们也要从很多方面去努力。 每一个群体都有害群之马,但害群之马终究是极少数,绝大部分的医生都是有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的。 请相信无论何时,医生都会尽自己所能救治病人,他给你的治疗就是他能力范围内最好的。你可以认为他不是专家教授,技术不够顶尖,但不能质疑他治病救人的虔诚的心,不能质疑他专业的态度,不能质疑他的品德和操守。而且,普通常见病多发病你也完全不用去求助专家教授。遇到疑难杂症,能力所不及,医生自然会请上级医生查看、请其他科室会诊、组织全院会诊、院外会诊,必要的时候护送转上级医院。这一切,都有完备的医疗核心制度。 所以,请相信医生,也相信专业。 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,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——疾病。 无论作为医生还是病人,我都是这样相信的。 医生也有生病的时候。作为病人,我毫无保留的相信给我治病的医生;作为医生,我也希望患者能全然的信任我。因为我们并肩作战,彼此把后背交给对方,凭的就是这份信任。 文章源于:医联APP,作者熊志华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