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?”父亲被儿子怼上热搜:该如何教育孩子?

作者:夕暖

原创:家庭治疗研究院(微信号:strken)



01


在知乎上,看到一位爸爸的求助贴:


儿子沉迷游戏,和他讨论,他却说:“抽烟有害健康,你还抽?”


一句话堵得爸爸哑口无言、落荒而逃: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?


编辑搜图


底下一高赞留言,讲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:


朋友家的孩子读初二,语文、理科成绩一塌糊涂。


为此爸爸很苦恼,甚至认为:儿子不是读书的料。


直到他被点醒:和孩子一起读书,孩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。


编辑搜图


一到周末,他就和儿子待在自习室学习。他读建造师的教材,儿子读名著、学理科。


他考完二建、一建,儿子成绩也上来了,还如愿考上重点高中。


他说,你想让孩子学习的时候,如果孩子没动力,那么就自己上。


编辑搜图


确实,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优秀。


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往往站着别人家的父母。


可现实生活中,是“以身作则”的父母少之又少,而“双标”的父母却很多:


一边要求孩子读书,一边自己躺在沙发玩手机;


一边要求孩子戒游戏,一边自己通宵打“王者荣耀”;


一边要求孩子别抽烟,一边自己吞云吐雾……


托尔斯泰说:“全部教育,或者说,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,归结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。”


爱读书的父母,才能养出爱学习的孩子;自律的父母,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。反之,玩游戏的父母,孩子往往沉迷玩乐。


想要纠正孩子身上的坏习惯,督促孩子变得优秀自律,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,不断完善自己,和孩子一起成长。


如果父母无法以身作则,很多教育都是无用功。


02

孩子学“坏”,父母就是最佳“示范”


曾看过一个公益短片《children see, children do》:


父母随地丢烟头、扔垃圾,孩子也会效仿,随意丢弃垃圾;


父母不分场合当街叫骂,孩子也会伸出中指,表示咒骂;


父母对家人挥舞拳头,孩子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……


编辑搜图


其实,孩子每走的一步,都是踩着父母的脚印。


知乎上,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心酸成长经历:


从小父母的关系很差,每天不是吵架,就是打架。


妈妈脾气很暴躁,不管什么事,每次讲到最后必须都是她对。平时也是骂骂咧咧的。


爸爸也不是个“善茬”,每次讲不通、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,就会使用暴力手段。


他开始是害怕,后来想靠讲道理去说服父母,但无奈的是,都行不通“你一个孩子懂什么”。


直到有一次在劝阻的过程,他失手打了爸爸,像是享受到快感


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他开始各种辱骂妈妈,一被惹急了就动手打父母。被劝阻时,他更是扬言:“我是不可能尊重他们的。”


直到有一天,朋友对着他感慨道,很怀念当初的那个你。让他猛然间发现,原来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成了父母这种人。


编辑搜图


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,都会有这么一刻,终于认识到: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逃离,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。


孩子身上的问题,并不是一天造成的,而是平日里的耳濡目染,然后在出现适当的动机时表现出来。
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所有的经验、认知都来自亲身经历,或间接习得。而向父母学习这一过程属于间接经验习得。


起初,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表情、音调、手势、坐姿等,然后用心记住这些行为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用到。


再后来经过反复强化,就变成了一种习惯,一种代表着内心情绪反应以及态度观点的习惯。


这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处事风格。


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,相反的,他们暴躁、辱骂、非理性沟通,那么孩子最终也会“复制”这样的模式长大。


可悲的是,父母只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,却对自己的问题毫无察觉。反过来,又责怪孩子叛逆、不服管教、无可救药。


03

改变孩子并不难,从改变自己开始


看过这样一则新闻,印象很深刻:


40岁的杨国军,家里有个痴迷玩游戏的13岁儿子。


作为父亲,他怕儿子终日沉迷游戏,日后学无所成,平时经常打骂、批评教育儿子,可并没有任何效果。


反而被儿子嫌弃:“你有能力你学点文化,你怎么不考大学?”


编辑搜图


被这么一刺激,他便决定报名高考,拿起书复习,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,激励孩子学习。


这是父亲身上最难能可贵的一点。


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却是:“我这辈子就这样了,你跟我学什么呀!”、“别像爸爸这么没出息,好好努力,找份体面点的工作。”


于是,父母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,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,只管孩子,不管自己。


在小的时候,孩子都是依赖父母,对父母都有一种天生认同的本能。


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“向强者认同”:无论父母好坏与否,学识、身份高低与否,在孩子的世界里,他们都是强者、都是榜样。


如果父母懂得充实自己,有责任感,有情绪管理能力,孩子也会努力做这样的人。


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父母,父母做好了,孩子自然也不会差。


还记得49岁的“陪读妈妈”原梦园吗?


儿子读中学开始,她就用一起学习的方式“陪读”。


这期间她考了会计证、母婴护理师、中级按摩师等一系列职业技能证书,还通过成人大学在复旦读本科,过了英语四级。


编辑搜图


儿子备战考研,她也跟着一起。700多天里,她每天上班前会学习3个小时,坚持天天背单词,不敢懈怠。


后来,她考上广西大学的研究生,儿子则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。


编辑搜图


知乎有个问题: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?


一位网友回答:


“十几年来,爸爸每天坚持6点半起床,看书充电。而妈妈,只要有时间,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。每天晚饭后,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球、跑步,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。


长大后,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“刻意为之”的教育。


曾经的我,早上起不来,一看书就犯困,一运动就犯懒,可每次看到父母在坚持,我就觉得早起也没那么困难,读书也能坚持下来,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。”


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,催促、监督孩子学习,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。


父母怎么做,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。


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,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很难,但父母自身不放弃,孩子便会跟着父母的脚步努力成长。


教育是条漫长的路,唯有以身作则是条捷径。


04

父母做更好的自己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


心理学家认为:一个孩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,最重要的,是他们在小时候,会观察成人的人生观、处世观、并把这种模式下载到自己的人生模式里。


那些很容易就能做到优秀的孩子,是因为,他们从父母的言语行为里,下载到了更积极的处事态度,这让他们更乐观、自信、喜欢挑战自己。


记得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采访时,被问及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,他坦言:


“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,他们从小就给我营造了很好的家庭氛围。这对我学习习惯、性格培养,都是潜移默化的,因此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特别牢固,最后自然水到渠成了。”


龙生龙,凤生凤,不是迷信,也不是认命,而是每个孩子从原生家庭那里,下载了不同的人生程序。


育儿,是一场自我的修为。原地踏步的父母,难以教出出色的孩子,而遥遥领先的孩子,都有着父母优秀的身影可追逐。


好的教育,不是举全家之力的托举,更重要的是, 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,父母的以身作则。


当父母愿意追求进步,和孩子一起成长,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。

End


作者 | 夕暖,自由撰稿人。育儿是一场自我的成长。声明 |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“家庭治疗研究院”: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亲密关系、亲子关系、情绪管理、性格分析,短程快速治疗、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。

编辑搜图

我是调解君,世界和我爱着您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讯度网络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留言
  • 位置